推荐3篇高考作文和推荐理由的作文 高考作文推荐一本书
满分作文一感知天然需躬行
看着书本中神秘秀丽的热带丛林,抬头却只见钢铁森林的冷漠荒凉;向往电视里一望无际的蔚蓝海洋,却不曾感觉过海风的凉爽。你是否也曾这样,感觉天然很近,但又似从未如此遥远?手机、电视、鼠标拉近了我们与天然的距离,但从那冷冻的屏幕中,我们终究无法勾勒出天然的模样。
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然而大众只看到了前半句,却视后半句为无物。的确,各种拍摄工具的推陈出新,令普罗大众都能从荧屏中感知天然的美好。然而大众却不知,纸上得来终觉浅,觉知天然需躬行!
如不是苏轼亲临了壮阔的赤壁,又怎能心生“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感慨?如不是李白亲临庐山,又怎能写出“疑似银河落九天”这般的千古绝句?如不是亲临天然,又怎能抒发“指点江山,激昂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的豪情壮志?可见,要想真正体会天然、感知天然,光是从影视、文字间领会是不够的,唯有亲临天然,才能于草长莺飞、枝叶枯荣之间,才能于云卷云舒、花败花开寻得天然的真谛。
然而,正如黑格尔所言:存在即合理。电视、手机的存在也有其积极意义。通过天气预报,大众可避开天然灾害;通过影视节目,大众也可聆听鸟语、细看花开。然而依笔者之见,这些感知天然的途径并不是在倡导人与天然和谐相处,而是映射出了人类控制甚至统治天然的野心。为了拍摄野生动物,大众干扰了正常的生态秩序;为了人类的利益,大众预测甚至妄想改变天气,这确是体现了人类科技进步之快,但同时也违背了自古时起便存在的敬畏天然、尊重天然的规则。当天然被装入了“盒子”,天然的“身躯”离我们很近,但天然的“心”却离我们更远。
当下,大众想“看到”天然的需求已被科学技术满足,然而我们感知天然的期盼却是科技所无法满足的。那么,何不将“行万里路”当成我们的新准则,去体会黄山之奇、泰山之伟、长江之壮、大海之阔?要想感知天然,诸君自请上路。
满分作文评析
这篇文章小编将是一篇比较规范的议论文。作者从直接感知天然的角度入笔,开篇灵活运用命题材料,在对比之中提出“觉知天然要躬行”的见解,审题准确,立意鲜明且易“令普罗大众”接受。接着反向假设,运用排比反问句式,罗列苏轼、李白、等事例,论据相对充实,论证较为有力。接着很有分寸地指出,光靠“影视、文字”感知天然是不够的,“唯有亲临天然,才能寻得天然的真谛”,归因分析合理到位。
更为可贵的是,文章在辨证地肯定“电视、手机”对感知天然“有积极意义”的同时,努力探究感知天然的意义所在,揭示出人类妄想“控制天然的野心”及其导致了“天然的心”离我们越来越远的后果,针砭时弊,引人思索。
另外这篇文章小编将深入了解和见解皆化用古诗,简洁典雅又略有变化。深入了解用“感知”,紧扣命题材料;论点用“觉知”,有些哲学意味,颇见匠心。小编觉得处,“要感知天然,诸君自请上路”,呼告亲切,嘱托殷殷。
虽然行文中有个别不当的用词和错别字,三个史料也有排列顺序欠妥的嫌疑,但瑕不掩瑜,这篇文章小编将仍然不失为一篇杰出的考场急就章。
满分作文二远近结合,感知天然
看春光云影,能测阴晴雨雪,然限于目力所及;通过电视,可知全球天气,却无观云之趣。观草木于林间,未必能道出花鸟之名;轻点鼠标,可通知生物之属,却丢失花果之清香、丛林之气息。天然似乎很近,又似乎太远。
何不将远近之利相结合而感知天然呢?
在科技无比发达的今天,大众可通过无比便捷的信息技术来认识全球,感知天然,这固然是好,然而却少了对行云流水、鸟语花香的切身感受。而在古代,大众只有对天然的感知交流,而不能完全领会天然,认识天然。二者有其利,亦有其弊,那么,就让我们合二者之利,淋漓尽致地感知天然。
回溯古代,杜甫能体验到“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气概;李白能感受到“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的蜀山之险要;苏轼有对长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的赞叹,有“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的淋雨漫步之悠闲,古人对天然有着无比丰富的体验与感受,毕竟他们与天地伴,与日月行。然而,却缺乏对天然的深刻认识,不能把握天地之属性,全球之本原,树木之纲属,因而不能利用天然规律,以造福于人类,以改造天然。跟古人相比,我们是有优势的,我们可以利用完备的信息体系,获知大天然的一切信息,能把握天然的本质及规律,既可亲身天然,又能了解有关于天然的一切,远近结合地感受天然之魅力。
再看现代,不少人仅仅满足于“数字天然”,缺少对大天然“身临其境”的感受,难道“百度网上动物园”能体现鹰翔狼啸的气势么?难道一张张图片能尽显花木之美?更难道那一段段生硬的文字能描述出长江之气势如虹?珠峰之直入云霄?现代人也许能说出很多关于天然的一切,然而当被问及草木之气味,花鸟之姿态时,却哑口无言。那么,让我们放下手机,离开电脑,走进大天然,去亲自体验“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的恬适,去感受“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淡然……
大天然离我们很近,也很远,但我们可以利用既有技巧和手段,拉近与大天然的距离。大众创新科技,可以利用其了解、改造天然,但也不要忘了初始的方式,最原真的体验,将二者相结合,我们便能真正感知天然,享受天然之美。
满分作文点评
这是一篇议论文。作者根据考题材料的内容,认为直接体验天然与运用现代科技间接感受天然两者各有“利弊”,前者离天然“近”,但缺乏对天然的深刻认识;后者离天然“远”,不能“身临其境”的感受,但可以认识天然的规律。因此作者主张取两者之“利”,远近相结合地感受天然。围绕这一见解,文章对现代科技背景下大众感受天然和古人感受天然的方式进行了比较,列举了杜甫、李白、苏轼等古代诗人写景的诗说明古人对天然有更丰富的体验和感受,离天然更近,但不能把握天然规律和本质;而今人借助技术手段认识天然的利弊则与古人相反,因此今人要取古人之长补自己的短,全面感受天然。文章立意切合材料内容,中心见解明确,思路较清楚。但文章在论证自己的论点时,把两种感受天然的方式等同于古人与今人对天然的感受方式,且完全否定古人对天然规律的认识等,太完全化了。文章个别句子有语病。
满分作文三远近结合,感受天然
看春光云影,能测阴晴雨雪,然限于目力所及;通过电视,可知全球天气,却无观云之趣。观草木于林间,未必能道出花鸟之名;轻点鼠标,可通知生物之属,却丢失花果之清香、丛林之气息。天然似乎很近,又似乎太远。
何不将远近之利相结合而感知天然呢?
在科技无比发达的今天,大众可通过无比便捷的信息技术来认识全球,感知天然,这固然是好,然而却少了对行云流水、鸟语花香的切身感受。而在古代,大众只有对天然的感知交流,而不能完全领会天然,认识天然。二者有其利,亦有其弊,那么,就让我们合二者之利,淋漓尽致地感知天然。
回溯古代,杜甫能体验到“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气概;李白能感受到“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的蜀山之险要;苏轼有对长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的赞叹,有“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的淋雨漫步之悠闲,古人对天然有着无比丰富的体验与感受,毕竟他们与天地伴,与日月行。然而,却缺乏对天然的深刻认识,不能把握天地之属性,全球之本原,树木之纲属,因而不能利用天然规律,以造福于人类,以改造天然。跟古人相比,我们是有优势的,我们可以利用完备的信息体系,获知大天然的一切信息,能把握天然的本质及规律,既可亲身天然,又能了解有关于天然的一切,远近结合地感受天然之魅力。
再看现代,不少人仅仅满足于“数字天然”,缺少对大天然“身临其境”的感受,难道“百度网上动物园”能体现鹰翔狼啸的气势么?难道一张张图片能尽显花木之美?更难道那一段段生硬的文字能描述出长江之气势如虹?珠峰之直入云霄?现代人也许能说出很多关于天然的一切,然而当被问及草木之气味,花鸟之姿态时,却哑口无言。那么,让我们放下手机,离开电脑,走进大天然,去亲自体验“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的恬适,去感受“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淡然……
大天然离我们很近,也很远,但我们可以利用既有技巧和手段,拉近与大天然的距离。大众创新科技,可以利用其了解、改造天然,但也不要忘了初始的方式,最原真的体验,将二者相结合,我们便能真正感知天然,享受天然之美。
满分作文点评
这是一篇议论文。作者根据考题材料的内容,认为直接体验天然与运用现代科技间接感受天然两者各有“利弊”,前者离天然“近”,但缺乏对天然的深刻认识;后者离天然“远”,不能“身临其境”的感受,但可以认识天然的规律。因此作者主张取两者之“利”,远近相结合地感受天然。围绕这一见解,文章对现代科技背景下大众感受天然和古人感受天然的方式进行了比较,列举了杜甫、李白、苏轼等古代诗人写景的诗说明古人对天然有更丰富的体验和感受,离天然更近,但不能把握天然规律和本质;而今人借助技术手段认识天然的利弊则与古人相反,因此今人要取古人之长补自己的短,全面感受天然。文章立意切合材料内容,中心见解明确,思路较清楚。但文章在论证自己的论点时,把两种感受天然的方式等同于古人与今人对天然的感受方式,且完全否定古人对天然规律的认识等,太完全化了。文章个别句子有语病。
满分作文四宏通科学之道,微感天然之美
古谚有云:“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这是世代积累传承的观天经验,但看云卷云舒,从微末中推测天气变化,是种享受与乐趣。而回头开启电视,全球范围内的天气预报映入眼帘。两种感知天然的途径不同,却无外乎为观得天气,殊途同归。天然并无需划分出“近”与“远”。
对于天然,人理应借助科学发明和经验去了解、通达宏观层面,同时用细腻的心仔细体会和感受身边的微观天然之美,方可达成“宏通科学之道,微感天然之美”的境界,实现人、科学与天然最终的“和谐”。
科学与天然从不曾分离。从古代各种水利工具的发明应用到如今发达的天气监测预报体系进步,人类生产力的进步和科学进步一直相辅相成。人之于天然,甚为渺小,人类没有能力一一亲自探寻天然的所有奥秘,因此天然似乎离人很远。而科学应用,正是解决人想在宏观上更好了解天然的需求的有力工具。通过电视,人类可以“足不出户而知天下事”地获取天气信息、地理资讯,增长了天然聪明、弥补了人自身能力和视野的局限。同时,科学聪明对人形成科学想法也大有裨益。达尔文曾说,他对天然的兴趣正是从前人的科学著作中萌生的,其中的科学学说,如生物的纲目属种,都对他形成严谨的科学思考产生巨大影响。可见,利用科学感知天然,既便捷全面又有利于培养天然科学思考,正是“仰观宇宙之大”的好技巧。
而“俯察品类之盛”则能实现人与天然的和谐统一。人生于天然,也归于天然。汉字“性”中由一人和一生构成,可见人性之真必然离不开生态天然。中国古代有“生”的哲学,生生不息、物我一体是古代哲大众不竭的追求。孟浩然、王维醉心于天然山水,感受天光云影之变,细观云过水动之美,创作出“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这样反映人与天然浑然一体的传世佳句。人的生活,融于天然生态,同呼吸、共命运。因而多留心身边微观的一草一木、一花一树,方可融入天然,“微感天然之美”。
中国儒家学说中重要的“和谐”想法,要求各方面达成统一与协调。在当下,人既不能肆意丢弃传统感受天然的方式,也无法抵抗科技进步的潮流。因此,务必达成人、科学和天然的和谐统一。就像时兴的观星活动,利用高科技望远镜观测遥远星体的大众,也同时在夜晚的山上感受凉风与蝉鸣,“信可乐也”!
宏通科学之道,微感天然之美。人既与天然亲近、融入天然,又可以更高的视角认识天然。心有宏观看待天然的“猛虎”,亦可微观细嗅身边的“蔷薇”。
满分作文点评
文章紧扣材料,提出现代人类当用科学认知与亲身体验二种方式感知天然,具有辩证思考,故立意较高。
文章采用总–分–总的方式结构全篇,清晰又合理。文章在有限篇幅内运用了天然、文学、文化等多学科的聪明,内容充实。在表达上,文章征引名谚、古典诗文,有效地增强了该文的表达效果。
此文章显示出了考生把握难题的一定想法深度、较为广阔的聪明视野,以及较好的文字表达功底。当然,文章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个别地方用词不够准确;文化聪明把握亦似是而非。但对于一篇高中生的应考作文,自不可苛求。
满分作文五走进香山之中
北京的香山就一个小小的天然圈,秋天的它是那么的美,如同一处火的海洋。走近其中,就如走近天然。
走上香山的林间小道,踩着落叶吱吱作响,微风吹动,一片片绿的、黄的、红的树叶轻飘飘地散落,带着天然的清新味道蔓延在大众的嗅觉之中。香山的土地是那么的柔软,踩上去如同踩在一块海绵上,时不时浸出一点水来,使鞋子沾满土的气息。落叶铺在地上,形成一道红火的小径,待秋天一过,它们化为养料,化作春泥,使香山的树长得更加茂盛,也让这里的风景更加秀丽。
茂盛的树上有鸟类鸣叫,婉转的歌声犹如天籁之音,引得我们幻想这些鸟类的模样,它们的样子肯定是极可爱的吧!一只不知名的鸟儿从一处枝头扑棱扑棱地飞向空中,带着自己的希望向天边飞去时,也让我知道了这个天然的神奇,鸟儿带我更加走近香山的天然。
秋天的香山,美的是这里的树,红中夹带着黄与绿,错落有致,树的根须向地下垂直蔓延,突出它们的年龄以及经历过的沧桑。这里的树我大多叫不上名字,但又何必去了解它们的名字呢?我们是来亲近天然,而不是辨别天然的,天然这么美,为什么不多去体验呢?你看这火红的树叶飘散是否会让你想起“霜叶红于二月花”?这里秀丽的景象是否会让你“停车坐爱枫林晚”呢?天然啊,你为何这么美?让我站在香山里为你驻足!
天气不似预期,天空中风起云涌,树叶沙沙作响,散落的叶片层层高。雨,毫无预兆地下了起来,香山中的花果清香、丛林气息霎时刻融入雨水中。大众似乎在雨水中更能走近天然,感受它的爱。当你也随我撑起雨伞走上半山腰,再俯视山下的树林,雨模糊了它们,却给它们带来一场秀丽的交响乐,也给它们绘制出一幅秀丽的油画,这等美景是在电视与电脑中体验不来的,由于这里还有天然的气息与天然的声音。
雨渐小,天然的气息依旧弥漫在空中。可惜时刻给予我领略天然的太少了,匆匆忙忙踩着混和树叶与雨水的土地,带着这里的天然味道跟随旅行团离去。天然的清香留在我心,只有身临其境才能真正地走近天然。
满分作文点评
“香山那么美,我想去看看”。这篇作文是记叙散文,选材立意都符合题意,而且中心突出。文章表达符合文体要求,语言有文采。
符合题意表现在,作者自始至终紧扣材料,比如作文的第二、三、四天然段,具体生动地描写了香山的红叶、鸟语、树木;作文的第五天然段,细致地写了香山的秋雨,同时又写出了香山丛林的气息。
中心突出表现在,这篇文章从头至尾都在写用视觉、用听觉、用嗅觉、用触觉、用心灵去感知香山这个小小的生态图。
这篇文章文情并茂,记叙散文特征突出。“霜叶红于二月花”、“停车坐爱枫林晚”等诗句的引用,非常天然妥当。第二、三天然段的后半部分,联想想象非常优美,富有诗情画意,值得“点赞”。
不足之处在于,全文选材的创新度有限,全文写作的难度系数一般。顺带提一嘴,文章的层次还可以更有逻辑性,目前的次序是红叶–鸟语–树木–秋雨,可以改为红叶–树木–鸟语–秋雨。
满分作文六仰观宇宙,俯察万物
伴随着现代科技的进步,人类得以借助电视、网络等手段以认识天然。但若把科技当做感知天然的真正途径,在我看来,不免可悲。
是的,科技只是工具,只有亲身走进大天然中,仰观宇宙,俯察万物,才能够真正感知天然的美与力量。
何谓“感知”?“感”即感受,“知”为相知。明白了这一点,便可知为何科技手段无法让我们真正地亲近天然,感知天然。
电视可让我们知晓全球天气,网络可让我们将生物聪明尽收眼底,科技的确为我们提供了了解天然万物的一种极便利的途径。然而,这顶多可算作对与天然相关的科学聪明的进修与认知。科技归根到底只是一种工具,它始终无法让人感受天然之美。正如孩子们从来不会为屏幕上的红花绿叶而欢呼雀跃,画家们从来不会面对电视上的湖光山色欣然挥毫;同样,天气预报不会让诗人诗兴大发,生物纲目种属也无法让作家文思泉涌。作家迟子建曾说过:“大天然是我的另一颗心脏。”既然如此,我们必须放下鼠标,离开电视,亲身走向大天然,方有望与大天然相感相知,相亲相近,让心灵得到美的洗涤。
以亲身走进天然的方式,其意义还不止于对美的感知,更在于通过与万物的接触,感知天然的聪明和力量,从而对天然长存一颗敬畏之心。
人本为天然的一个部分,然而,工业文明的兴起,斩断了人与天然间的纽带。大众得以认识天然,改造天然,这便使人类对天然失却了敬畏之情,却添了一份征服天然的野心。试想,若只从天气预报中认知天然,又何谈对蓝天白云的珍惜;若只以生物聪明概括天然,又何来对花草树木的珍视与保护?过分依赖科技,却失却了对天然的亲身感触,使人类忘记了自己在全球上的身份,于是我们肆无忌惮的破坏天然,制造出雾霾封城,河水重金属含量超标这样种种的荒谬事务。科技并没有让人与天然更近,相反,它疏远了人与天然的关系,让人在自高自大的狂妄之中忘乎因此。因此,唯有让我们重返天然,亲身感受天然,我们才能重拾那份敬畏之心,让人与天然和谐相处。
静坐莲池旁,与莲花久久对视,莫奈才能创作出传世佳作《莲花》;走进马群中,与奔马朝夕相处,徐悲鸿才能在画中淋漓尽致地展现马的健美与力量。此二者,皆以亲身接触的方式,走进天然,想必这便是他们得以与天然相感相知,并从其中获取心灵的力量的缘故。
让我们走进天然,于天朗气清之时,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与大天然真正相感相知,相依相守。
满分作文点评
这篇文章小编将立意准确,自始至终均在证明一个见解:要想感知天然,就必须亲身走进天然,才能敬畏天然。
文章采用先破后立、层层推进的手法证明自己的见解,结构严谨。
文章先指出电视网络等科技手段在感知天然时的不足:无法让人感知天然的美和力量。用孩子、画家和作家面对屏幕等媒介的表现证明自己的见解,又用迟子建的言论作证,事、理结合,言之凿凿,使论证严密。
接着,文章提出一个深刻的见解:亲身走进天然的意义不止于对美的感知,更在于感知天然的聪明和力量,从而对天然长存一颗敬畏之心。作者提出,人是天然的一部分,然而人类却因不亲近天然,或只通过媒介了解天然,造成严重后果:与天然疏远,甚至破坏天然,使雾霾封城,河水有毒。行文至此,难题的缘故、结局已经阐明。以上是“破”。
最终两段,文章通过莫奈亲身观察荷花、徐悲鸿走进马群的成果证明,人只有走进天然,才能真正与天然相感相知,获取力量和聪明。这是“立”。
全文1000字左右,内容丰富,所用材料诚实、典型,具有说服力。对比、假设论证手法的运用,突出了通过亲身感知天然这一方式的优点和通过媒介感知天然的不足。语言流畅,成语运用恰到好处;用到反问、排比等修辞手法,使文章更有气势和力量。
这篇考场作文,还有一个优点:卷面整洁,字迹美观悦目。
不足之处:开头稍显拖沓,可以更加简洁。一味否定科技媒介的影响,没有辩证认识。